制冷系統占高低溫濕熱試驗箱故障報修量的 35 % 以上,而現場 70 % 的異常可在 10 min 內通過“非侵入式”手段初判。依據 GB/T 10592-2022、MIL-HDBK-338 及 60 臺在保設備的紅外與振動數據,提出“觸感-聽感-溫度梯度”三步法,為實驗室運維人員提供無需拆解、無需儀表即可實施的快速診斷流程,并給出量化閾值與風險分級,便于后續精準報修。
一、總體思路
制冷回路由“壓縮→冷凝→節流→蒸發”四環節構成,任何環節失效都會打破溫度與壓力耦合關系。現場判斷的核心是:
① 驗證壓縮機是否建立有效壓差;
② 驗證冷凝器是否完成高效排熱;
③ 驗證蒸發器是否產生預期冷量。
三者可通過“振動觸感-聲音頻譜-表面溫度梯度”間接獲取,與 32 °C 環溫下的經驗值對比,即可初步定位故障域。
二、操作前安全約定
佩戴純棉手套,避免皮膚直接接觸 60 °C 以上金屬;
使用長柄螺絲刀作聽診延伸,禁止裸耳靠近旋轉部件;
判定時間窗口:開機 30 min 后進入“穩態壓區”再測量,避免啟動沖擊干擾。
三、步驟 A:壓縮機觸感與聽感
觸感
單手輕按壓縮機殼體,應有輕微脈動(振幅 ≈0.2 mm),頻率與電網同步 50 Hz。若出現“拍振”>0.5 mm 或間歇抖動,提示液擊或閥片破碎。
聽感
均勻“嗡嗡”聲為正常,聲壓級約 65 dB(A) @1 m。出現下列異響需警惕:
• 金屬敲擊 2 kHz 以上——閥片斷裂;
• 周期性“嘶嘶”——滑片泵泄壓;
• 低頻轟鳴——電機缺相。
殼溫
環溫 32 °C 時,殼體中段 85-95 °C 為正常;>100 °C 屬過熱(冷卻不足或高壓過高);<70 °C 且高壓側溫升低,多為制冷劑泄漏或閥片失效。
四、步驟 B:冷凝器溫度梯度
測點布置
用紅外點溫槍或接觸式熱電偶,取三截面:
• A 點:距排氣口 150 mm 的進口,目標 55-65 °C;
• B 點:中段翅片,目標 45-55 °C;
• C 點:干燥過濾器前 150 mm 出口,目標 30-40 °C。
梯度判定
正常工況下 ΔT A-C ≈ 20-30 °C,且遞減均勻。若 A 點 >75 °C 而 C 點仍 >50 °C,預示冷凝壓力高——制冷劑過量或存有非凝性氣體;若 A 點 <45 °C 且 C 點接近室溫,則為制冷劑不足或壓縮機欠載。
五、步驟 C:蒸發器冷量表征
可視法
定值 20 °C/50 %RH 運行 15 min 后開門,蒸發器表面應均勻結霜或冒冷氣;若僅上部結霜,下部干燥,多為節流裝置堵塞或風機風量不足。
觸水法
手指沾凈水快速觸碰蒸發器翅片,正常應有“瞬時粘指”感(蒸發溫度 0-5 °C);無粘指或 5 s 后才微粘,表明蒸發壓力偏高,制冷量衰減。
聽流法
長柄螺絲刀抵蒸發器入口,耳貼柄端,應聽到連續“嘶嘶”兩相流聲;若聲音斷續或完全靜默,可能為毛細管冰堵或電磁閥未開啟。
六、綜合判定矩陣
環溫 32 °C 時,30 min 穩態數據與風險分級見表 1。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測點 │ 正常范圍 │ 偏高風險 │ 偏低風險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壓縮機殼溫 │ 85-95 °C │ >100 °C │ <70 °C │
│ 冷凝進口 A │ 55-65 °C │ >75 °C │ <45 °C │
│ 冷凝出口 C │ 30-40 °C │ >50 °C │ ≈環溫 │
│ 蒸發聲音 │ 連續嘶嘶 │ 高頻嘯叫 │ 斷續/靜默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任一偏高或偏低信號即為“黃燈”,兩項以上交叉驗證可升“紅燈”,需停機并記錄高/低壓表值,供售后快速決策。
七、常見異常與現場處置
高壓高 + 冷凝器燙:排放少量制冷劑或回收抽真空排除不凝性氣體;
低壓低 + 蒸發不冷:查漏補焊,再充注至標稱量;
壓縮機過熱 + 聲音沉悶:清洗冷凝器翅片或更換外轉子風機;
蒸發器結霜不均:檢查風機轉速與風道隔板,確保風量 300-400 m³ h⁻¹。
通過“觸感-聽感-溫度梯度”三步法,運維人員可在 10 min 內對制冷系統做出 80 % 準確度的健康初判,避免盲目報修或長時間帶故障運行。建議將表 1 閾值打印并貼于設備側壁,作為每日點檢依據;一旦出現黃燈以上信號,立即按第七章對應措施處理或聯系專業售后,從而保障試驗箱長期穩定、數據可信。
|